各民族团结携手 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强调,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庄严承诺,再次宣示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必将汇聚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
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小康,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小康社会原本是一个中性的描述词语,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则具有表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意蕴,同时,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优势为各民族共同迈进全面小康提供了制度保障。
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小康”作为理想社会模式载于《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图景:一个随着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转化,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靠“礼”维持的理想社会,儒家思想将“礼”的核心精神界定为“仁义”,“仁”即“爱人”、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义”意味着“公”,追求“天下为公”“唯公然后可正天下”,“仁”与“义”可谓与天地并立的儒家道德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内蕴的公平、正义是“仁”与“义”的现代转化与提升。
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的提出,彰显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推动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目的就是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这一优势反映在民族工作领域就是发挥中央、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各方面服务大局、积极作为提出了要求,为确保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提供了动力支撑。
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建设”到“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体现了我们党在前进目标上顺应民心、与时俱进。各民族团结携手,共同迈进全面小康,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实现同步小康,要有一定的、科学的标准,民族地区要同步实现的小康一定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是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因此,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的关键,是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只有让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也进入小康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全面小康。唯有如此,才能在已经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实现从“两不愁、三保障”到同步小康的升华,然后再走向共同富裕。
实施完善好差别化支持政策。要把释放政策动力与激发内生潜力相结合,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我们在推进同步小康时,要始终讲政治原则、政策策略,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差别化支持政策。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民族地区发展难点、民生痛点、社会热点,不断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使其与实现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相配套。与此同时,修订完善出台政策时,要尽可能减少同一地区中民族之间的公共服务政策差异,不断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使发展落实到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增进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上。
守护好民族团结生命线,以团结促发展
民族团结既是同步小康的保障和动力,又是同步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民族地区,实现同步小康,必须依赖、维系、守好这条生命线。
传承我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文化传统。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来有民族和睦、和谐相处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援建宁夏;改革开放以来,浸润于“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银川等城市“落脚、扎根、致富”;1996年以来,得益于东西扶贫协作的国家战略,闽宁镇从无到有、从穷到富,从“赤贫”走向全面小康。对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要利用传承好,深入挖掘其中反映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等“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共生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必将大大增强我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和持久合力。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推进。要坚持分级创建,推动跨区域、跨行业间的协同创建,推动我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发展。